本病病原是霉形體,常與流行性感冒并發。霉形體的抵抗力與細菌繁殖體相仿,加熱至45℃時15分鐘可被破壞,對青霉素、醋酸均具有一定抵抗力,但對土霉素、卡那霉素、泰樂菌素比較敏感。
常發生于秋冬季節,尤以秋末冬初多發,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雛鵝和1-2月齡鵝易感,隨日齡增長病情逐漸變輕,死亡率也較低。但由于飼養管理不當,受寒、畜舍潮濕及鵝群密度過大等,易導致病情加重。
主要特征是患鵝出現不同程度的鼻竇炎。
病鵝初期表現為鼻孔內排出漿液性分泌物,精神不振、不喜活動,無其他明顯的癥狀。
以后發展為流粘性鼻液,鼻孔周圍常粘滿塵土及異物,病鵝感覺難受不安,常用力搖頭,張口呼吸,咳嗽,并發出“嗄嗄”叫聲。
有的嚴重病鵝一側或兩側眶下竇隆起,有的出現眼角膜炎,甚至失明。食欲減少或廢絕,嚴重的最后因極度衰弱而死亡。
病鵝的鼻腔、喉、氣管等上呼吸道粘膜充血,鼻竇有黃色粘性分泌物,肺臟也有不同程度的淤血、充血的病變現象。
凡具上述典型癥狀者可作診斷,但要與鵝流行性感冒相區別。本病表現慢性經過,流行期長,僅在病初出現全身癥狀,慢性病例均有鼻竇炎;而鵝流行性感冒病情及流行期均較短,全身癥狀明顯,極少有鼻液積膿。
加強飼養管理,增強鵝的抵抗力是預防本病的關鍵,發現病鵝要及早隔離治療、加強環境消毒是治愈本病,防止本病擴散蔓延、減少后備種鵝和種鵝淘汰的重點。
對病鵝治療可用2%硼酸水清洗病鵝鼻腔,再用青霉素、鏈霉素滴鼻,種鵝也可用青霉素20萬單位、鏈霉素0.5克肌注,每只每天1-2次,連用3-4天。另外也可選用氧氟沙星、恩諾沙星、泰樂菌素等抗菌藥物放入飼料或飲水中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