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鵝瘟的病原是細小病毒科、細小病毒屬的鵝細小病毒。病毒為球形、無囊膜、單股DNA,大小為20~22納米,病毒存在于患病雛鵝的內臟器官及腸管和腸內物中,抗酸堿、溫度和外界環境有很強抵抗力。通過血清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方面研究證明全國各地分離的毒株之間具有相同的抗原性。1961年分離研制的疫苗株與1999年分離株的VP3編碼莖因序列進行比較,兩毒株核苷酸有96%同源性,推斷的氨基酸有98%同源性,表明1961年分離株制備的疫苗具有長期應用價值。
本病潛伏期為3-5天,以消化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擾亂為主要表現。根據病程的長短不同,可將其臨診類型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亞急性型三種。
(1)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多發生于3-10日齡的雛鵝,通常是不見有任何前驅癥狀,發生敗血癥而突然死亡,或在發生精神呆滯后數小時即呈現衰弱,倒地劃腿,掙扎幾下就死亡,病勢傳播迅速,數日內即可傳播會群。
(2)急性型
急性型多發生于15日齡左右的雛鵝,患病雛鵝表現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羽毛松亂,頭頸縮起,閉眼呆立,離群獨處,不愿走動,行動緩慢;雖能隨群采食,但所采得的草并不吞下,隨采隨丟;病雛鵝鼻孔流出漿液性鼻液,沾污鼻孔周圍,病鵝頻頻搖頭;進而飲水量增加,逐漸出現拉稀,排灰白色或灰黃色的水樣稀糞,常為米漿樣渾濁且帶有氣泡或有纖維狀碎片,肛門周圍絨毛被沾污;喙端和蹼色變暗(發紺);有個別患病雛鵝臨死前出現頸部扭轉或抽搐、癱瘓等神經癥狀。據臨床所見,大多數雛鵝發生于急性型,病程一般為2-3天,隨患病雛鵝日齡增大,病程漸而轉為亞急性型。
(3)亞急性型
亞急性型通常發生于流行的末期或20日齡以上的雛鵝,其癥狀輕微,主要以行動遲緩,走動搖擺,拉稀,采食量減少,精神狀態略差為特征。病程一般4-7天,間或有更長,有極少數病鵝可以自愈,但雛鵝吃料不正常,生長發育受到嚴重阻礙,成為“僵鵝”。
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品種的3~4日齡以至1月齡以內的雛鵝,30日齡以上的雛鵝很少發病。發病日齡愈小,發病率和死亡率也愈高。最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出現在10日齡以內的雛鵝,可達95%~100%。15日齡以上的雛鵝比較緩和,有少數患病雛鵝可能自行康復。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高低,與被感染雛鵝的日齡不同而異,也與當年留種母鵝群的免疫狀態有密切的關系。在每年全部淘汰種鵝群的區域,通常經過一次大流行之后,當年留剩下來的鵝群都是患病后痊愈或是經無癥狀感染而獲得免疫力的這種免疫鵝產的種蛋所孵出的雛鵝也獲得堅強的被動免疫,能抵抗小鵝瘟病毒的感染,不會發生小鵝瘟。所以,本病的流行常有一定的周期性,就是大流行之后的一年或數年內往往不見發病,或僅零星發生。但以后如果小鵝瘟病毒傳入,又引起大暴發流行。而在四季常青或每年更換部分種鵝群飼養方式的區域,一般不可能發生大流行,但每年有不同程度的流行發生,死亡率一般在20%~30%,高的達50%左右。
傳染源為病雛鵝及帶毒鵝。主要經消化道感染,也可垂直傳播。
白鵝、灰鵝、獅頭鵝以及其他品系的雛鵝易感。番鴨也易感,其他禽類及哺乳類動物不易感。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主要發生于育雛期間。雛鵝發病率和死亡率與日齡、母源抗體水平有關。
特征病變在消化道,尤其是小腸急性漿液性一纖維素性炎癥。剖檢可見腸黏膜發炎、壞死,呈片狀或帶狀脫落,與大量纖維素性滲出物凝固,形成栓子,質地堅實似香腸樣。最急性型僅見小腸黏膜腫脹充血,上覆有大量淡黃色黏液。亞急性病例還可見肝、脾、胰腫大充血。
本病的診斷,可以根據這幾個特點:①只有1月齡以內的雛鵝和雛番鴨能夠感染發病,而成年鵝和其他家禽都不會感染;②病鵝的主要特征是嚴重腹瀉和排出黃白色或黃綠色水樣稀糞,有時出現神經性癥狀。小腸常顯著膨大,里面含有帶子狀或圓柱狀的灰白色假膜性凝固栓子。不過這種典型變化并不是每一只鵝都能看到,因此在檢查時應當多解剖幾只病鵝,才能作出初步診斷。
本病的確實診斷,必須用易感鵝胚或易感番鴨胚作病毒分離和保護試驗、中和試驗以及瓊脂擴散等方法進行鑒定。
1、加強消毒:全場定期(建議每周一次)消毒,針對墊草、料槽、場地,應用百毒殺進行噴霧消毒。對病死鵝要作深埋,加入消毒粉(如三氯異氰尿酸鈉、生石灰等)處理。
2、把好引種關,引進健康鵝。防止帶回疫病,已引進的要隔離飼養觀察。
3、種鵝應于開產前一個月進行首次免疫,也就是用滅菌生理鹽水將疫苗作20倍稀釋,每只鵝皮下或肌肉注射1毫升;間隔7-10天后進行二次免疫,將疫苗作10倍稀釋,每只鵝皮下或肌肉注射1毫升。使種鵝產生免疫抗體,孵出的鵝雛才可以產生免疫力。
4、炕坊內的孵化設備、一切用具以及屋內及地面應定期消毒,尤其是在有小鵝瘟流行的區域炕坊應注重消毒。免疫種鵝群和非免疫種鵝群的種蛋應分開孵化,避免"混蛋",使孵出的雛鵝有不同母源抗體,從而影響雛鵝群的免疫效果;來自疫區種蛋在入炕孵化之前應先清理蛋殼表面污物,然后進行消毒處理再入炕孵化。
發現本病,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規定,采取嚴格控制,撲滅措施,防止擴散。撲殺病鵝和同群鵝,并深埋或焚燒。受威脅區的雛鵝可注射抗血清預防。污染的場地,用具等應徹底消毒。發病地區的雛鵝,禁止外調或出售。
對于發病鵝群也可以用小鵝瘟免疫血清防治。用患小鵝瘟康復鵝的新鮮血液加10%的2.5~5%檸檬酸鈉溶液,小鵝頸皮下注射,1.5~2.5ml/羽,24h后再注射一次,有好的防治效果?;疾※Z若感染其它細菌病,每羽小鵝應肌注混入1 000~2 000單位慶大霉素,早晚各1次,2d后再連用慶大霉素2~3d。
對雛鵝注射抗小鵝瘟血清進行免疫是防治此病的一項關鍵措施。出殼1~2天的雛鵝,每只皮下注射0.5毫升,保護率達95%左右;已發病的雛鵝每只注射0.5~1毫升,治愈率為85%;對病雛作緊急預防時,每只注射0.5毫升,保護率達90%。購回的小鵝瘟高免血清應放在2~15℃冷暗處保存,有效期一般為一年。對已發生小鵝瘟的病鵝群,可試用病毒靈口服,每日1~2次,每次1片,會有一定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