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痢疾蛇形螺旋體為蛇形螺旋體屬成員,過去劃歸密螺旋體屬。菌體長6~8.5微米,寬0.3~0.37微米,多為4~6個彎曲,有的5~6個彎曲,兩端尖銳,形如雙雁翼狀,革蘭氏染色陰性。新鮮病料在暗視野顯微鏡下可見活潑的螺旋體活動。
病原對外界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在糞便中5℃時可存活61天,25℃能存活7天,在土壤中4℃能存活102天。但對消毒藥抵抗力不強,普通消毒藥均能將其迅速殺死。
1.易感性 豬痢疾在自然流行中僅引起豬發病。不同年齡、品種的豬均有易感性,但以1.5~4個月齡最為易感,哺乳仔豬發病較少。生長小豬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比大豬高。但一般認為發病率約75%,病死率5%~25%。僅豬感染,其他動物未見發生。
2.傳染源 主要是病豬和帶菌豬??祻拓i的帶菌率很高,帶菌時間可達數月。病豬和康復豬經常隨糞便排出大量病菌,污染飼料、飲水、豬圈、飼槽、用具、周圍環境及母豬軀體(包括母豬奶頭)。據報告,狗、鳥經口感染后13d在糞便中仍有菌體排出。蒼蠅至少帶菌4h,小鼠為100多天。
3.傳播途徑 主要經消化道傳播,健康豬吃下污染的飼料、飲水而感染?;蚪涳曫B員、用具、運輸工具的攜帶而傳播。其他傳染途徑尚未證實。
4.流行特點 不少國家報道,豬痢疾流行原因是引進帶菌豬所致。但本病的暴發也見于沒有購入新豬歷史的豬群,可通過傳播媒介引起間接傳播。發病季節不明顯,一年四季均有發生,但4、5、9、10月份發病較多。流行比較緩慢,持續期長,且可反復發病,具有長在性,不易根除。
5.流行經過 最初在一個豬舍,開始幾頭豬發病,以后逐漸蔓延開來進而同群豬陸續發病。斷奶仔豬的發病率常為90%,死亡率在50%左右。在較大的豬群流行時,常常拖延達幾個月,直到出售時仍有發病。變換飼料、閹割、運輸、擁擠及寒冷等應激因素,均可促使本病發生。但根本的因素是帶菌豬在豬群中存在。實驗結果證明,豬痢疾蛇形螺旋體的致病作用,與大腸內多種微生物(如特異性的厭氧菌)的寄居和參與有關。
本病潛伏期自然感染多為1~2周,一般為3~8d,長的可達2~3個月。豬群起初暴發本病時,常呈急性,后逐漸緩和變為亞急性和慢性。人工感染潛伏期一般5~10d。最急性型:見于流行初期,死亡率很高,個別表現無癥狀,突然死亡。多數病例表現廢食,劇烈下痢,糞便開始時呈黃灰色軟便,隨即變成水瀉,內有黏液和帶有血液或血塊,隨病程發展,糞便混有脫落的黏膜或纖維素滲出物的碎片,其味腥臭。此時病豬精神沉郁,肛門松弛,排便失禁,腹圍緊縮,弓腰和腹痛,眼球下陷,呈高度脫水狀態,全身寒顫,往往在抽搐狀態下死亡,病程12~24h。
急性型
多見于流行初期、中期,病豬消瘦、下痢便血(圖2.6.3-1)。病初排軟便或稀便,繼而糞便中含有大量半透明的黏液而使糞便呈膠凍狀,多數病例糞便中含有血液和血凝塊(圖2.6.3-2)(紅色)、咖啡色或黑紅色的脫落黏膜組織碎片。同時,病豬表現食欲減退,口渴增加,腹痛并迅速消瘦。有的死亡,有的轉為慢性。病程7~10天。
亞急性和慢性型
多見于流行的中后期。亞急性病程為2~3周,慢性為4周以上。下痢時輕時重,反復發生。下痢時糞便含有黑紅血液和黏液(如油脂狀)。病豬食欲正?;蛏詼p退。豬體進行性消瘦,貧血,生長遲滯。呈惡病質狀態。少數康復豬經一定時間復發,甚至多次復發。
剖檢主要病變在大腸。急性病例營養狀況良好,可見卡他性或出血性腸炎,腸系膜淋巴結腫脹,結腸及盲腸黏膜腫脹,皺褶明顯,上附黏液,黏膜有出血,腸內容物稀薄,其中混有黏液及血液而呈醬色或巧克力色。直腸黏膜增厚,重者可見出血。病程稍長的豬明顯消瘦,大腸黏膜表層點狀壞死,或有黃色和灰色偽膜,呈麩皮樣,剝去偽膜可露出淺的糜爛面。腸內容物混有大量黏膜和壞死組織碎片,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切面多汁。胃底幽門處紅腫或出血。肝、脾、心、肺無明顯變化。
組織學變化 在早期病例,黏膜上皮與固有層分離,微血管外露而發生灶性壞死。當病變進一步發展時,腸黏膜表層細胞壞死,黏膜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環,并形成假膜。在固有層內有多量炎性細胞浸潤,腸腺上皮細胞不同程度變性、萎縮和壞死。黏膜表層及腺窩內可見數量不一的豬痢疾蛇形螺旋體,但以急性期數量較多,有時密集呈網狀。病理反應局限于黏膜層,一般不超過黏膜下層,其他各層保持相對完整性。
1、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
2、實驗室診斷
病原檢查:直接鏡檢法(用棉拭子采取豬大腸黏膜或血樣糞便抹片染色鏡檢或暗視野或相差顯微鏡檢查,本法對急性后期、慢性隱性及用藥后的病例,檢出率低);培養分離鑒定(選擇性培養基培養,鏡檢或進一步做腸致病性試驗和血清學試驗進行鑒定)。
血清學檢查:凝集試驗(試管法、玻片法、微量凝集、炭凝集)、免疫熒光試驗、間接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其中凝集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具有較好應用價值。
3、鑒別診斷
1).沙門氏菌病 為敗血癥變化,在實質器官和淋巴結有出血或壞死,小腸內可發現黏膜病變,腸道深在性潰瘍,都是沙門氏菌病的重要特性。確診應根據大腸內有無豬痢疾蛇形螺旋體和從實質器官中能否分離出沙門氏菌來確定病性。
2).豬腸腺瘤(增生性腸炎) 本病病變主要見于小腸,確診在于增生性腸炎病變特點和腸上皮內有唾液彎桿菌黏液亞種菌體的存在。
另外,還應注意與仔豬副傷寒、仔豬白痢、黃痢、紅痢、豬瘟、豬流行性腹瀉及豬傳染性胃腸炎等區鑒別。此外,還應注意和腸炭疽、鞭蟲病、腸道潰瘍、霉菌性中毒等疾病區別。
1、治療:可用氯霉素、土霉素、痢特靈、四環素、痢菌凈等藥物治療。但甲硝味乙酰胺治療本病效果最好,喂服3天癥狀消失,并且不再復發。再有二甲硝基味唑也是治療本病較為有效的藥物。實踐癥明,飲水比喂飯效果好。
2、預防: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可控制本病發生。引進種豬時一定要隔離,檢疫,確定健康后方可入群。對豬群要加強飼養管理,豬舍的糞便要及時清除,對地面、用具、運動場、工作服等徹底消毒。發現病豬及時隔離,治療。無病豬群可用藥物進行預防,用甲硝味乙酰胺按30ppm 百萬分之三十 飲水,連用14天,效果明顯。對于種豬最好培育無特定病原的健康群,這是根除本病的最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