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小反芻獸疫又稱羊瘟、小反芻獸瘟、反芻獸假性牛瘟、肺腸炎、口炎肺腸炎復合癥,是由小反芻動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主要感染小反芻動物,以發熱、口炎、腹瀉、肺炎為特征。
小反芻獸疫首次發現于西非的科特迪瓦(象牙海岸),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及赤道以北的非洲國家,近年來,幾乎遍及所有中東、西亞、南亞國家,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均呈地方性流行。
近年來,我國周邊國家小反芻獸疫疫情多發,呈地方性流行。2007年,我國西藏阿里地區首次發生小反芻獸疫疫情。2013年12月份以來,我國新疆、甘肅、內蒙古、寧夏等省區先后發生小反芻獸疫疫情.專家推測,疫情均是從境外傳入的。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必須報告的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是《國家動物疫病中長期防治規劃(2012-2020年)》明確規定重點防范的外來動物疫病之一。
小反芻獸疫病毒屬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與牛瘟病毒有相似的物理化學及免疫學特性。病毒呈多形性,通常為粗糙的球形。病毒顆粒較牛瘟病毒大,核衣殼為螺旋中空桿狀并有特征性的亞單位,有囊膜。病毒可在胎綿羊腎、胎羊及新生羊的睪丸細胞、Vero細胞上增殖,并產生細胞病變(CPE),形成合胞體。
小反芻獸疫病毒是有囊膜的病毒,自然環境下抵抗力較低,50℃60分鐘即可滅活;在pH<4.0或pH>11.0條件下失活;但是,在冷藏和冷凍組織中能存活較長時間。醇、醚和普通清潔劑可以殺滅病毒,苯酚和2%的NaOH都是有效的消毒劑。
本病主要感染山羊、綿羊、美國白尾鹿等小反芻動物,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亞洲的部分地區。在疫區,本病為零星發生,當易感動物增加時,即可發生流行。本病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傳染,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是傳染源,處于亞臨診型的病羊尤為危險。人工感染豬,不出現臨診癥狀,也不能引起疾病的傳播,故豬在本病的流行病學中無意義。
山羊臨床癥狀比較典型,綿羊一般較輕微。根據癥狀可分為溫和型、標準型和急性型。
溫和型:癥狀輕微,發熱,類似感冒癥狀;
標準型:發熱,體溫可達40-41℃,持續3-8天,口鼻分泌物嚴重增加,腹瀉嚴重,有時有口腔潰瘍;有時表現支氣管肺炎,類似羊支原體肺炎;懷孕母羊可發生流產。
急性型:較少發生,急性死亡,感染后1-2天內死亡。
成年牛多呈亞臨床感染,可產生抗體;犢牛在營養和環境差的情況下,偶有發病。
血清學檢測方法:抗體檢測可采用競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間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病原學檢測方法:病毒檢測可采用瓊脂凝膠免疫擴散、抗原捕獲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實時熒光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普通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對PCR產物進行核酸序列測定可進行病毒分型。
疑似患病動物的病料需經國家外來動物疫病研究中心進行確診。
對本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發病初使用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可對癥治療和預防繼發感染。在本病的潔凈國家和地區發現病例,應嚴密封鎖,撲殺患羊,隔離消毒。對本病的防控主要靠疫苗免疫。
養殖場應在當地畜牧獸醫部門指導下,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做好日常飼養管理和消毒工作,外來人員和車輛進場前應徹底消毒。嚴格執行動物防疫有關法律法規,嚴禁從疫區引進羊只,對外來羊只,尤其是來源于活羊交易市場的羊調入后必須隔離觀察30天以上,經臨床診斷和血清學檢查確認健康無病,方可混群飼養。發現可疑病例,要及時向當地獸醫部門報告。
養殖戶發現疑似小反芻獸疫患病動物后,應立即隔離疑似患病動物,限制其移動,加強消毒,并立即向當地獸醫主管部門或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確診疫情后,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規定,采取緊急、強制性的應急處置措施,按照“早、快、嚴”的原則,堅決撲殺患病和同群動物、徹底消毒,嚴格封鎖疫區、防止擴散,疫區及受威脅區的動物進行緊急預防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