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熟喂易長油
除了耗時耗力外,豬的生長速度也很慢,飼料利用率不高,20% 的營養物質也流失了。
誤區二:飼料越稀越好。
稀釋后的飼料水分含量較高,**了豬的腸胃溫度,增加了熱能的消耗,排泄迅速,不利于消化吸收,**了飼料的轉化率。
誤區三:豬越大,長得越長。
豬的生長有自身的規律,100kg以上的豬生長環境變得更加緩慢。肥豬進行體重變化過大,飼料資源消耗多,飼養管理成本高,效益低。
錯誤4: 喂豬“越飽越好”
豬吃多了,影響食欲,浪費飼料。豬的飯量規律:晚上多吃,早上次之,中午最少,每餐**喂到九成飽。
誤區五:顆粒飼料加水
目前,顆粒飼料、粉狀飼料等多種配方飼料逐漸占領市場。用配合飼料喂養豬是好的,但有些農民不了解或忽視了科學的飼養方法,使用兩種飼料的方式是一樣的。在顆粒飼料中加水攪拌成粥,使其營養成分被破壞,營養價值**。正確的方法是: 用顆粒飼料喂豬,然后再喂水。
誤區六:能使細胞豬皮紅、毛亮的料就是好飼料
可以這么說,皮紅、毛亮是健康豬的表現。只要豬的生長發育影響正常,健康發展狀況進行良好,自然需要具備皮紅、毛亮這一重要指標。有些飼料廠利用社會人們對于這種教學誤區,在飼料里添加學生一些違禁藥品,使豬皮紅、毛亮。這樣的飼料是不可取的,吃這種飼料的豬產出的瘦肉也會給我們人類心理健康問題造成嚴重危害。
錯誤七: 閹割與防疫齊頭并進
為了省事,把小豬閹了再打疫苗。容易使仔豬被閹割的傷口難以愈合,防疫效果也會受到影響。第二,母豬懷孕就打疫苗。母豬懷孕后對外界刺激特別敏感,防疫是強刺激。接種疫苗容易造成死胎或流產。所以母豬懷孕后**不要接種疫苗,仔豬閹割后10 ~ 15天接種。
誤區8: 糞便顏色越深,消化能力越強
真正區分消化質量的指標要看豬排出的糞便量和糞便的形狀。正常消化的豬每天排泄糞便3 ~ 4次,形狀光滑圓潤,硬度適中。糞便的顏色是由飼料的品種結構和飼料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及藥物決定的。人們所說的黑糞,只是飼料中硫酸銅含量過高造成的。
誤區九:孕豬患病不用藥
如果懷孕的母豬生病了,很容易導致母豬死亡和流產。孕豬應立即請獸醫診治,用藥時請專業獸醫指導。
誤區10:賣的豬體重越大越劃算。
除了飼料成本和生活物價,賺錢最重要的是料肉比,這是個硬指標。豬的體重越輕,料肉比越低。順序是:仔豬2.4: 1,中豬2.8: 1,大豬3.2: 1。如果豬重約90公斤,它的平均飼料肉比約為3.0: 1。
**數據表明,當豬的體重超過100公斤時,其飼料與肉的比例達到4.5:1。如果不出售,其每日消耗量將接近或超過體重增加的好處,這是相當低的,因此有必要確定適當的銷售重量,根據飼料和生豬的價格,一般控制在90-100公斤左右的欄是適當的。